镇平玉文化历史悠久。镇平县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达秦晋,东去沪津,北依黄河,南足汉江,河洛文化、荆楚文化、秦晋文化、吴越文化均在这里融会贯通,形成了一汪非常美妙的玉文化琼浆玉水,在这里流通、沉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据考证,远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并出土了以石头为原料的生产、生活工具。经过漫长的玉石共存的发展过程后,到了新石器时代,“玉”、“石”分离,开启了中华玉文化的先河,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镇平县的先民们已在这时期开始了磨玉,玉雕原料主要以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为主。1975年3月,在河南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镇平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的2枚“圭形带穿玉铲”,造型逼真,做工考究,这一重大发现将镇平人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锁定在4000年前,揭示了镇平玉雕业的源头和雏形。秦汉时期,镇平为关中通往江淮的要道,从这里西越秦岭入秦晋,南下江淮达吴越,秦晋文化和吴越文化在这里汇接交融,孕育出独特的镇平地域文化,推动了玉雕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秦朝宰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曰:“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淑女不立于侧也”,“宛”即南阳,秦汉时代镇平属南阳郡,“宛珠之簪”实则为镇平之簪,这些诗文表现了对镇平玉雕产品的尊崇和赞美。清朝中叶,玉雕工艺达到相当水平,渐具规模,民国初,镇平县贺营村民间艺人仵永甲,首创内雕、透雕工艺,制作的玉雕工艺品由南阳镇守使吴庆桐呈送袁世凯后,曾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蜚声中外。特别是鸳鸯转心壶和多层转动球被称为玉雕工艺极品,多层套球还被民间称为“魔球”。据镇平史料记载,“多层转动球”是仵永甲的祖传工艺,到仵永甲是第四代传人。20世纪80年代,第八代传人仵应汶(生于1950年)把多层转动球和九龙花薰组合,制作的“九龙转动花薰”被视为国家级珍品,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它是镇平玉雕工艺,特别是内雕和透雕的工艺传承和发扬的杰作。
玉雕制品加工工艺流程即四个字切、磋、琢、磨。切即解玉料;磋即构图设计;琢即雕刻;磨即抛光。 镇平玉雕工艺手法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线刻:即以单线条刻成花纹图案。薄意:即有画意的极浅的薄浮雕。圆雕:即为三维立体的雕刻造型。凹雕:与浮雕相反,是在平面上雕出凹下的图案或造型。又称阴雕。俏色雕:即巧用玉料的多种颜色,使不同的颜色恰恰好分布在玉雕需要部位,使作品即有巧作天合之感。内雕:是深人玉料内部雕出圆雕及浮雕造型的玉雕手法。透雕:也称镂雕,即雕琢不局限于玉料的一面,而是穿透玉料,铰空雕刻,从而在玉件中存在许多两面相通的空间。其中内雕和透雕是镇平独有的雕刻手法,是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
九龙转动花薰中的多层转动球是使用内雕和透雕工艺的代表作。 多层套球,为一整块玉石雕刻,根据需要,可在一整块玉料上制作2—32层的套球,每个球浑然一体,环环相套,球面均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且每个球都可自由转动,制作过程如下:
一、选料:需独玉,选择适合做球体的料,质地要细腻,无绺(即裂纹)等。
二、定形:根据球直径大小,先解出立体四方形,再逐步解成三十六个小四方平面,此三十六个小平面必需大小绝对一致,方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圆球,因此需高水平工艺师用手工制作。
三、定位及设计图案:根据圆球上玉料天然颜色的自然花纹布局,在其颜色差的部分钻空,利用自然花纹优势,设计每套图案布局,每层花纹各有特色,比如人物、花卉、鸟兽等,制作出“吉祥如意”、“鸟语花香”、“四季平安”、“ 龙腾虎跃”等吉祥图案。
四、钻孔及制作套球:根据园球直径大小,必需先利用祖传的、特殊的、多样化的高技能锥形制作工具,在球体上高标准进行等距离、等方位的施工,制作中,在没有什么高标准仪器的情况下,就只能靠技工根据经验和感觉去把握;钻孔后,利用内雕和透雕从里向外制作套球,先做最里边最小的一个,然后制作第二层、第三层……直至最外边的一个球体。
五、雕刻球体图案:自外向里雕刻,用阴、阳、巧、透、微五种不同雕法根据设计图案雕琢第一层,然后雕琢第二个、第三个……这是一个细工,需要根据玉料上不同颜色分布顺色立意,巧用俏色,并根据玉料内部颜色、纹路的变化进行再构思、再设计,然后再雕刻。
六、抛光:由高级技工利用放大镜微抛,直至大小面润泽平滑、光亮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