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查询
非遗文创
首页 >艺功堂知识赋能 >非遗文创 >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 非遗活动 非遗产品 专家团队
国家级非遗项目-禹州钧瓷烧制技艺
发布时间:2024-01-16 09:27:38      来源:工艺中国      分享: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其绚丽多姿的窑变釉色,五彩灿烂,玉润晶莹,精美绝伦,誉冠群芳,在陶瓷艺苑中独树一帜而雄居五大名窑之首,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其绚丽多姿的窑变釉色,五彩灿烂,玉润晶莹,精美绝伦,誉冠群芳,在陶瓷艺苑中独树一帜而雄居五大名窑之首,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陶瓷史》上说:“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是科技史上的伟大创举。”唐代,河南窑业昌盛,种类繁多。禹州市神垕镇的下百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谓“唐钧”,它为宋代钧瓷开启了先声。北宋徽宗时期钧瓷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市东北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在釉内加入微量铜元素,用氧化还原法烧制成功窑变铜红釉与青釉等错综掩映的色彩,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于是,钧窑就以它卓越的窑变艺术成就驰名于当世,进入了宋代全国名窑行列。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钧窑体系。元末明初,因兵燹和灾荒,制瓷中心南移,钧瓷生产时断时续, 1942年以后,因政局之变,灾荒连年,钧瓷生产处于萎缩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1955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指示,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禹州重新恢复了钧瓷生产,钧瓷喜获新生。50年来,钧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产品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赞誉,钧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钧窑是我国古代的名窑奇珍,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后镇,由于钧瓷是窑变成色,烧制极难,故历代皇室都把它视为传世国宝,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从不得见,使得传世宋钧极为稀少,竟成了连城之宝,身价极高。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皆有收藏但为数亦寥寥无几。到了北宋徽宗皇帝更把钧瓷定为“御用珍品”,精上制品入选宫中后,次品都统统打碎严禁流入民间,故保存下来的完器不多。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的说法,钧瓷名贵可见一斑。

        钧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其艺术特色和工艺成就外,主要是烧造困难,得之不易。古书上记载烧造钧瓷的艰难时说:“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尚不能尽也。”其烧制过程主要分为坯的形成、匣钵、烧窑三大步骤。

        一、坯的成型:

        1、钧瓷泥;钧瓷坯泥主要用禹州当地所产的粘土矿物质制成,粘土是含有软土、黄干土、碱石、白土的多种微细土质的矿物混合体,具有一定的粘性和强度,可缩性极高,在经过风化处理和细磨之后,各种原料按比例合成,遂成钧瓷泥。其工序流程为:

        考查(探矿)——实验(对土质的烧制)——挖土、石——风化(风干)——运输(牲畜)——验收——配料——泥耙(土质)——沟碾(碱石)和水碾——入池(澄清)——绰泥——晾晒——陈腐(夏淋、冬冻)——入库——铲练——揉泥——上轮——制作。

       2、成型:钧瓷成型大致有徒手捏制成型、拓制成型和手拉坯成型。

       ⑴、徒手捏制成型:不依托模具完全用手工制坯的方法成型,主要适用于单件产品的制作。

       ⑵、拓制成型:它是将泥料拍成泥片,紧贴于模具内壁而形成坯体的一种方法,一般适应于较大产品的制作。

       ⑶、手拉坯成型: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它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缩泥拉制成各种形状坯体的方法。手拉坯要求手工技术水平要高,劳动强度也较大,适应于钧瓷圆形产品的成型,尤其是传统钧钧瓷的器形“非其拉坯不得神韵”。

        其工序流程为:

        割坯——晾晒——上碱(化装土)又称糊水——上釉——炕坯——修坯——烘干——入窑——素烧。

        3、素烧:素烧是将已成型的精品,也就是还没有上釉的坯体入窑进行烧制的过程。素烧的温度在950°C左右,素烧后的坯体叫素胎。

素烧后的工序流程为:开窑——检选——上釉(二次上釉)。

       4、施釉(又称上釉):釉是熔在陶瓷表面上的一层很薄的玻璃体,它和玻璃有很多近似的地方,但与玻璃又有一定的区别。

       钧瓷釉所用原料是由各种天然矿石和一些化学原料配置而成。如长石、方解石、玛瑙石、氧化锌等。钧釉还有特殊的化学成分,以铜、铁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并因窑内温度的变化,形成色彩多变,纹路奇特的效果。

       施釉也称上釉,是指在素胎表面覆盖一层釉料,其上釉有涮釉、浸釉、浇釉、刷釉和点釉几种方法。

涮釉;又称荡釉,把釉浆舀入素胎器物内,手拿素胎转动或摇荡,使釉浆均匀地分布器物的内表面,然后将多余的釉浆倒出。

        浸釉:又称沾釉,将钧瓷素胎整个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多用于产品的外部上釉,也可里外同时上釉。

浇釉:又称淋釉,一手拿盛满釉的舀子,一手拿素胎,转动素胎,并把釉浇到素胎上,一直到浇全为止,多用于大件产品的外部上釉。

       刷釉:又称涂釉,上过釉的产品若达不到一定的厚度,经过充分干燥后,再用毛笔蘸釉在原来上釉的产品上再刷上一到二遍,直到釉表达到标准为止。

      点釉:又称滴釉,用毛笔蘸釉在浸过或烧过的产品上点滴成斑块。

     上釉后的工序流程为:检选——入窑——支架(泥饼)——摆笼——装窑——加楔。

      二、匣钵:

匣钵,俗称笼盔,是盛装钧瓷和保护钧瓷的容器,用耐火材料制成,其形状有圆形、锅底形等。烧制钧瓷时,坯体装入同形状的匣钵内重叠放置,可提高装窑的密度和窑炉的利用率,同时防止钧瓷制品与火焰的直接接触及柴灰、煤烟的污染和钧瓷产品釉色发浑和釉面落渣。

       匣钵的工序流程为:考查(探矿)——实验(对土质的烧制)——挖土、石——风化(风干)——运输(牲畜)——验收——配料——泥耙(土质)——沟碾(碱石)和水碾——入池(澄清)——绰泥——晾晒——陈腐(夏淋、冬冻)——入库——铲练——揉泥——上轮——制作——割坯——晾晒——上碱——上釉。

      三、烧窑:

     烧窑是钧瓷制作最关键的环节,烧窑技艺复杂,其工序流程为:

    入柴(火膛内)——煤饼(干)——铺照(在柴上面放置干煤饼)——封窑门——点火——蒸发水汽(温度在

500°C)——打开天眼和马眼——小火(氧化)温度在800°C——撬火——低中火(升温)温度在1000°C——中火(还原)温度在1200°C——下照(煤渣)——出照——大火(升温)温度在1300°C——住火(停火)——挑火照——扒火门——自然冷却——出窑——检选——成品。


热点推荐

河南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实施细则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2024-11-12

关于规范河南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申报评审工作程序的通知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有关单位:根据河南省人力资......
2024-11-12
0.0692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