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始成年月,从已发现的实物考证,始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汝州所辖的临汝,伊阳(现在汝阳县)、宝丰、鲁山、郏县地域内,有着丰厚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给发展汝瓷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窑碗属晚唐时期的产品。段店、梁清生产区发掘的实物证明,该地汝窑生产时间最长,是从唐代中叶即已盛行的窑场。
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938—1941年)汝州资本家李绍初曾在严和店汝窑遗址建窑仿烧汝瓷但没有成功。 1947年临汝解放后,汝瓷恢复烧制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2年,私人经营的严和店瓷厂经过改造成为集体经营,后转为地方国营县办汝瓷厂,产品以精瓷碗、盘为主,也兼烧瓷缸和耐火砖等。
1956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临汝县汝瓷一厂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成立了汝瓷试验小组,郭遂任试验组组长。试验组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汝窑釉料矿石,经千百次试烧,初步掌握了汝瓷豆绿釉烧造技术,1958年,首次试烧出的汝瓷豆绿釉大型透花盆,洗字盘等产品,送呈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
1963年,汝瓷豆绿釉产品由小型试验进入批量生产阶段,1972年,汝瓷产品首次进入春季广交会,引起轰动,国际友人纷纷定购。
1974年,为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汝窑研制生产,由国家轻工部投资41万,在汝州市骑岭乡赵庄村建成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从严和店汝瓷一厂抽调郭遂等技术骨干充实到工艺美术汝瓷厂。1981年,工艺美术汝瓷厂科技人员在稳定豆绿釉生产的同时,又开始对汝窑另一名贵釉色天蓝釉展开研制,1983年汝窑天蓝釉研制成功。1984年,河南省科委、国家轻工部相继下达了恢复研制汝官瓷(汝窑天青釉)任务。经科技人员数年艰难探索,1988年试烧成功汝官瓷。期间,科研人员还先后研制成功了汝窑月白釉,汝窑艺术釉,天目釉,朱蓝釉,棕红釉,玛瑙釉等烧成新工艺。
目前,汝窑釉色全部恢复并通过省部级鉴定。在朱文立、孟玉松、张天庆等汝瓷专家的带动和影响下,汝瓷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壮大,汝瓷民营企业达到了30多家。
汝窑分民窑(又称临汝窑)和官窑(又称汝官瓷)两大类,临汝窑形成于唐代中晚期,繁荣于北宋中后期,其代表窑有大峪东沟,蟒川严和店,鲁山段店。汝官瓷形成于北宋前期,繁荣于北宋后期,其代表窑有汝州张公巷和文庙以及宝丰清凉寺,临汝窑和汝官瓷的区别主要在一个是民间用品,一个为宫廷用品,其釉色区别,临汝窑主要釉色为豆绿釉、天蓝釉、月白釉;汝官瓷则是天青釉。
汝窑釉色分为四个品种:豆绿釉、天蓝釉、月白釉、天青釉。这四种釉色各具特点,争艳斗彩。汝窑豆绿釉色莹厚如堆脂,清雅素净,质美含蓄,其色柔和淡雅;汝窑天蓝釉呈色因原料的差异和窑炉烧成还原气氛不同所呈现的窑变而形成,其色有深蓝、灰蓝、淡蓝、天蓝、鱼肚白青等,光泽滋润如莹光一般幽雅,尤为突出的是一种青中带红的釉色,状如晨阳,又如晚霞,其色调之美,难以言语形容;汝窑月白釉是一种月白色的乳浊釉,滋润纯正,晶莹明丽,质地似玉,沉静素雅,具有典型的宋代审美特征。仪态风范富贵大方,风格独异;天青釉是宋代汝州官办窑场为宫廷所烧制的瓷器,汝官瓷的胎如淡白香灰色,其釉色历代文献记载很多,有说是天青色的,有说是犹如“雨过天晴”的,有说是淡青色的。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汝官瓷产品,其釉色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均离不开天青这种基本色调,汝官瓷用玛瑙为釉,其釉层浑厚,清澈蕴润,光泽柔和,富有水色,开片密布,隐若蟹爪冰纹,上下错落,层次分明,如蝉翼呈现,颇有大家之风。
汝窑造型古朴大方,天然朴拙,合乎华夏民族“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审美理想。
汝窑土质细腻,坯体如铜体,釉药浑厚,清澈温润,故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之说。汝窑蕴蓄秀美的艺术风格,在美学上体现了端庄凝炼,形神兼备的特点,是科学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结晶。
汝窑对我国陶瓷业发展的贡献,奠定了她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显赫声誉,社会影响和历史影响广泛且深远,千百年来,无论是达官显贵,文人骚客,普通百姓,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仅目前所能查到的有关汝瓷的文字记录就有
20多种。古代即有“汝窑为魁”的说法。《中国文化辞典》载:“汝窑,宋代著名瓷窑,烧制青瓷器,胎质灰白,釉色以天青及青绿发蓝为主…汝窑开青瓷工艺新阶段,改变此前南青北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