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的灯会和灯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灯文化的发展沿着民间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行。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举办灯市,市场长十里许,使彩灯的商贸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到了清代,关于彩灯的制做材料更加丰富,制做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汴梁灯笼张世居开封,据“汴梁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回忆其祖辈在灯笼的制作技艺上是祖传世袭,享誉历朝历代。张金汉的祖父、父亲珍藏有:《宋式花灯图考》(有些图案为自己手绘)、大量制灯文稿、彩灯制作工艺记录、家族传承谱系(线装书千余册)和上百块灯画木印版。令人万分痛心的是,这些珍贵资料在文革时被红卫兵当众焚毁。只留下三四十块明清时期的灯画木印版。这些灯画印版,不但有戏剧人物,还有花鸟鱼虫,异常珍贵。
光绪27年(1901年),灯笼张第4代传人张弘带领3个儿子及工匠装裱光绪、慈禧开封行宫,“行宫陈设庄严,慈禧入内瞻仰一周,俨然有内廷气象,甚为满意”。解放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灯笼张第五代传人张嘉义仍然主持着彩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其间曾用经营所得购房置地、丰衣足食。
汴梁灯笼张第六代代传人张金汉自1992年起开始全职投入传统彩灯的研究保护与代现彩灯的设计开发。1992年作品“千手千眼佛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为于一体,轰动全省。1995年,因对彩灯研究与制做的贡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张金汉从1998年起寻访国内知名制灯艺人、发掘恢复传统制灯技艺。2004年自筹资金创办宋都彩灯艺术研究基地,目前正在筹办彩灯艺术博物馆。
灯笼张彩灯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民间类、艺匠类和现代类。此三类作品在材料、工艺和题材上既有所区别又相互借鉴。
一、民间类作品:
1、扎制工艺:
(1)使用材料主要是竹篾、芦苇、秸杆、绵线、浆糊等。
(2)使用工具为竹刀、尺、笔、锉刀、刻刀、刮刀、铲刀、剪刀、带罩煤油灯等。
(3)扎制工序:首先根据作品内容画出基本轮廓图,即放小样,然后根据修正后的轮廓图放大至作品的实际尺寸并勾画主要骨架线。再将经过劈篾、平节、打磨后的竹蔑按设计图进行捆扎,捆扎时用棉线或纸捻涂桨糊进行十字绑扎(对需弯曲的部位还需进行热处理)。最后将绑扎完毕的竹篾骨架用目测或尺测法进行水平、垂直和对称性测试,超过预定偏差的进行修正。
2、合褶造型工艺:
(1)使用材料为宣纸、绵纸、有光纸、细铁丝、线和浆糊。
(2)使用工具为蒉(折纸模具,用于制做彩灯透光纸上的宽折),轧纹工具(用于制做彩灯透光纸上的细小褶纹),花瓣烙子(用于制做各种花型的花瓣,全套18件),勒花工具(用牛筋制成,用于制做花瓣勒折)。
(3)合褶造型工艺:将裁剪整齐的纸张首先放入轧纹工具进行轧纹处理,处理后的百褶纸用蒉手工合成为各种形状,如半圆型、长圆型、S型等。
3、着色绘图工艺。此工艺为汴梁灯笼张的二大特色:一为木版灯画印版,二为浸染技术。木版灯画印版现存100余块,既有单色版又有套色版,内容上既有人物戏出又有花鸟虫鱼,既有天上仙境又有市井百态,还有反映建国初期内容的印版。现在灯笼张珍藏的彩灯水印套色印版还有“宫灯纹饰”,“动物折叠灯纹饰,“白猿明团”、“鲤鱼戏水图”、“财神(年画版局部)”等。浸染技术是通过特制的工具,在一张纸上同时染出多种颜色,并且色彩鲜艳柔和,过度自然。
(1)使用工具为:汴梁灯笼张灯画印版 ,排笔,晾纸杆,晾纸架,趟子、刷子、案子、夹子。
(2)使用材料为各种染色,篑褶后的面纸。(木版灯画所用材料、工具、工艺同木版年画,在此不再一一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