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查询
赋能服务
首页 >赋能服务 >专家智库
专家智库 行业观察 展览·活动 工美成果展 科研课题 玉见链
田培杰 - 陶瓷、柴窑研究学者
发布时间:2025-05-20 12:33:26      来源:工艺中国      分享:
        田培杰是郑州柴瓷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长期致力于柴窑瓷器的研究与推广,其学术贡献和实践成果在陶瓷研究界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他的主要简历和贡献概观:    一、学术背景与研究历程1. 早期启蒙与研究起点 

        田培杰是郑州柴瓷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长期致力于柴窑瓷器的研究与推广,其学术贡献和实践成果在陶瓷研究界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他的主要简历和贡献概观:

   一、学术背景与研究历程

1. 早期启蒙与研究起点

       田培杰自幼生活在郑州贾鲁河附近,青少年时期接触过郑州出土的原始青瓷片和残器,受老师影响,对“郑州柴窑瓷”产生浓厚兴趣。

      1956年,他在郑州三高就读期间参与人民公园青年湖挖掘工程,见证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尊的出土,这成为他研究柴瓷的起点。

2. 系统研究与文献考证   

       他深入研读古籍,包括《格古要论》《景德镇陶录》《瓷史》等,梳理出50多本支持“柴窑出郑州”的文献依据。

      结合历史地理学,他考证“北地”即“郑州”,并指出五代后周时期郑州作为柴窑所在地的合理性。

3. 考古调查与实物研究   

     2001—2003年,郑州东西大街扩建期间发现大量古窑遗址,田培杰积极参与考察,收集瓷片、窑具等实物证据,进一步论证柴窑在郑州的存在。

    他走访密县、登封等地窑址,结合民间收藏,积累上万件瓷片标本,为柴窑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二、主要学术贡献

1. 著作与理论体系构建

       2011年,他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合著《郑州柴瓷》,这是首部系统考证柴窑的专著,涵盖历史、工艺、文献、考古等多维度证据。提出“柴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御窑”的观点,并论证其与汝窑、钧窑的传承关系。

2. 推动“郑州说”成为主流

       在柴窑窑址争议中(如耀州说、景德镇说、洛阳说等),田培杰通过文献、考古和实物对比,使“郑州说”逐渐成为学界较认可的观点。

       他的研究驳斥了“柴窑在陕西或江西”的说法,强调郑州的瓷土资源、历史地位与柴窑记载的契合性。

3. 文化传承与机构建设

       作为郑州市柴瓷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他先后推动柴瓷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整合民间收藏与研究力量。2018年,他将研究成果交付工艺美术家孙军,助力郑州窑复烧项目,促进柴瓷技艺的现代复兴。

4. 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

       除学术著作外,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瓷皇柴荣》(45万字,待出版)及电影剧本《青天赋》,以文学形式传播柴瓷文化。

   - 其作品《商都乐童》等进一步将郑州陶瓷历史融入大众文化视野。

三、社会影响与评价

        田培杰被公认为中国柴窑研究的权威专家,其观点多次被媒体报道,如凤凰网、大河网等均引用其论述。他主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鼓励民间收藏与研究,推动柴瓷从学术议题走向公众认知。

       在2021年洛阳柴窑研讨会上,他代表郑州学派发言,进一步巩固了郑州在柴窑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田培杰以文献考据、考古实证和民间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柴窑“郑州说”的学术地位,并通过著作、机构建设和文化传播,使柴瓷从“千古之谜”逐步成为可被认知的历史遗产。他的工作不仅填补了中国陶瓷史的研究空白,也为郑州本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热点推荐

柴瓷文化研究会:数百年无人见的柴瓷窑址在郑州

带来瓷片,老人认定柴窑遗址在郑州“大家看看这些瓷片,我认为它们就是柴瓷。”郑州柴......
2025-05-20

张良杰: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守望者高天星

始于上上世纪50年代,长达60多年,俯身躬耕,情结和用功研究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2025-05-20
0.0707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