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查询
工艺美术师
首页 >工艺美术师 >学术·文化
工美人物 褒功计划 职称评审 学术·文化
观点 | 才大颖:中国工艺美术学术引领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05 11:38:53      来源:工艺中国      分享:
2024年11月16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五届六次理事会暨五届十一次常务理事会在温州隆重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以《中国工艺美术学术引领的实践探索》为题,作学术述职发言。才大颖理事长讲到:学术引领不可凭空想象,而是有着深刻的产业
2024年11月16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五届六次理事会暨五届十一次常务理事会在温州隆重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

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以《中国工艺美术学术引领的实践探索》为题,作学术述职发言。


才大颖理事长讲到:学术引领不可凭空想象,而是有着深刻的产业与时代背景。五届理事会历经四年,从产业引领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学术主张,并初步建构了一个“引领中国工艺美术深度转型”的体系。今天主要围绕着“转型”这个主题,仅就学术主张回答三个问题:这四年在学术引领上探索了什么,为什么要探索,怎么实现探索。

一、转型主张的历程

(1)2020年9月在北京五届一次理事会上,首次提出“四个工美”的理念。即传承“经典工美”、锚定“创意工美”、拥抱“科技工美”、走向“生活工美”。也就是说从五届理事会组成的第一天起,就举起了走向“生活工美”的大旗。

(2) 2020年9月在嘉兴调研期间,首次明确了以“产业思维”思考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首次提出“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特征”的内涵:即一个核心、两轮驱动、一个定位、两种属性、两个载体、一个明确。

(3)2020年9月在禹州调研期间,首次提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学术主张,强调要创造新供给,以此满足新需求的产业发展理念 。

(4)2020年11月在杭州调研期间,首次明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定位”:即“坚持党建统领、恪守学会使命、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以此,五届理事会承担起“引领行业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服务行业发展”的责任,明确了“满足时代需求”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履职的使命,由此,开启了五届理事会学术引领的实践探索之路。

(5)2021年4月在太原五届二次理事会上,首次明确工艺美术的三大任务:即“繁荣文化  满足需求  稳定就业”;首次明确三大方向:即“打造大国重器 塑造中国符号 引领时代需求”,强调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强化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群体在“大国重器”打造上的不可或缺,要肩负起攀登顶峰的重任;首次把“红色主题”融到“繁荣文化”的重大任务之中,这一年,连续举办南昌的“红星照耀中国”、嘉兴的“红船精神”、长沙的“回眸百年”三大红色主题展。  

(6)2022年7月在杭州五届三次理事会上,依照学会定位,按照工艺美术产业特征,在行业内全面宣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学术主张;首次建构起产业思维下的“产学研融合践行体系”。设立大师工作站、研学基地、游学基地,后来陆续建构产业基地、生活方式示范基地等。

(7)2022年2月在新年贺辞中,首次提出建构工艺美术“四大能力”的学术主张。即产业创造力、行业影响力、院校创新力、人才竞争力,由此,开启了以提升“四大能力”为根本的、创造了一系列的“从无到有”的平台或项目,学术引领从主张走向践行,并在践行中进行新的“创造创新”。

(8)2022年2月创立首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季”优秀作品大赛,把“创意工美” “科技工美”落户到院校“毕业季”之中,重在充分体现工艺美术的“创意思维”核心特质,激励院校“毕业季”与产业需求、与科技进步快速融合,重在提升“院校创新力”,以满足产业转型的需求。同时在学会传统赛事中将“经典工美”单独设项,至此,“四个工美”的主张有三个开始落地。 

(9)2022年11月在南昌,创立“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把“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的定位转化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理念,并首次提出“把工艺美术产品打造成生活必需品”的发展目标。大会聚焦在产区资源的赋能与对接,八家市县被遴选为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基地”,重在先行先试中,提升“产业的创造力”。

(10)2022年11月在温州,创立“手工艺50人论坛”。首次提出“艺术当随时代、手艺当领时尚”的理念;首次提出“把手工艺产业打造成时尚产业”的发展目标。至此,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两大目标,从学术主张演变成未来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论坛以智库形式重在凝聚智慧中,提升“行业的影响力”。

(11)2023年4月在郑州五届四次理事会上,首次提出“从行业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变”的理念。明确提出树立“转换理念、拥抱创意”的思维;担负“创造需求、引领消费”的使命;明确“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定位。明确要从思维、使命、定位三个方面做到:一是要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分享行业红利;二是要与2035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同频共振创造需求;做到“四个转变”、“四个推动”、“四个开创”。以此,开启了学术主张的主动践行之路。

(12)2023年7月在天津调研中,首次提出“从产教融合向教产融合转变”的理念。同年10月在厦门,创立“首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首次明确“教育引领产业、服务产业”的理念。重在提升院校在“人才竞争力”的理念与教育教学手段上的能力并与时俱进。由此,“四大能力”的提升从学术主张通过平台的创立逐步走向践行。

(13)2024年4月在济南五届四次理事会上,首次明确“从传承创新向创新传承转变”的理念,并与“从产教融合向教产融合转变”的理念一道,构成助力中国工艺美术产业深度转型的两翼;首次提出:以“艺科融合”的理念,建构中国工艺美术新质生产力的学术主张。

(14)2024年5月在北京回复工信部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创建时尚消费新品类”的政策建议。为“艺术生活化”产品创建新的品类,并首次提出以“轻奢品牌”作为时尚消费品类的品牌定位,意在打通“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时尚消费路径。实现“物以类聚”的时尚消费品的供给,在“轻奢品牌”的定位下,来满足“人以群分”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开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一笔笔学术引领的流水账,记录了五届理事会用四年时间所走过的学术引领与实践的真实历程。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个脉络的逻辑时,看似清晰,实则是历经了无数次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练,艰辛至极,无以言表。尤其是在2022年极其艰难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没有因势躺平,而是积极进取,奋力前行。可以说,进入了“无须扬鞭自奋蹄”的“忘我”状态,从产业的视角开辟了学术引领的实践探索。每一个理念的提出与践行都是一次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式的自虐,始终围绕“以产业的有效供给满足时代需求”这条主线,环环相扣,在向“经典致意”的同时,一路引领工艺美术产业最终能够走向,也必将走向“生活工美”。“四个工美”是五届理事会的起点,更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未来,我们依然坚信“思维”的脑洞一旦打开,水到渠成的收获一定不负今日的学术引领。以上就是回答了第一问题,我们在学术引领上做了什么。

二、转型背景的认知

就是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学术引领,不转型到底行不行。我的看法还是要回归到工艺美术的三大方向来回答“转不转”的疑问:“大国重器的打造”,不是业内所有人都具备资格的,何况也不需要;“中国符号的塑造”,这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新机遇,需要高质量的出口供给;“引领时代需求”,看看火爆的陶溪川,那里是工艺美术“时尚创造的天堂”,看看爆火青灯市集,那里是手工艺者“诠释精致的圣地”;再看看我们原有的作品与渠道是否强劲,是否让年轻人喜欢,是否具有时代感等等,答案一目了然。尽管如此,我还是想从三个维度做些梳理,旨在相互启迪:

(一)背景机遇

第一是科技的力量,这是工艺美术新质生产力的本源,3D打印从不知所云到不可或缺,AIGC一定会颠覆并改变传统认知,甚至是深度替代当代设计领域的诸多重要环节。请相信,一定会成为新的不可或缺,对产业转型一定是重大利好。

第二是外贸的机会,只要我们的产品具有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只要按照不同地域的文化去改变我们自己的造型、色彩、纹样,工艺美术目前几乎没有出口壁垒,这是产业的利好。

第三是产业的特质,工艺美术是连接“非遗技艺”与“时尚消费”重要的产业支点,非遗技艺的“政府保护”必须经历“市场活化”,也就是说只有产业才能让“非遗”真正活化,政府越在“非遗”上发力,工美产业就越利好。

第四是消费的趋势,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越分越细,“人以群分”的小众消费市场逐步形成,“物以类聚”的高品质供给却严重缺乏,产品属性(我们提供更多的是作品)的不明确制约了工艺美术产业供给,同时,这也是产业机会。

第五是文化的价值  一定要高度关注并运用“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交融所形成的“第二个结合”当代表达成果,赋予产品以文化价值,用“新文化”创造新价值,创造新IP,消费新文化。尤其是让“博物馆里文物活起来”,是从“作品”转向“产品”最好的机会。

 (二)当下状况

大家都在行业之中,工艺美术有过两次高光时刻,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出口创汇的荣光,一次是十几年前全民文玩的热炒。这两个时期,对于工艺美术而言,的确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躺平时代。高光时刻当然不需要转型,十几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这种光景几无再现,这就是当下。

最近两年我有一半的时间用在调研上,对于工艺美术当下的状况也形成了几点认知:一是管理体制越来越多元,表现在基层从业者,甚至是管理者的不知所措,尤其是在整个行业不太景气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些从业者不堪重负。二是业务属性越来越模糊,以文创、非遗等之名的活动繁多,工艺美术在逐步被泛化、淡化,产业属性更是被误读、甚至是肢解。三是“传承创新”越来越过场,让“传承创新”逐步演变成各类演讲、报告中习惯性用词。四是“产教融合”越来越脱节,工艺美术在教育体系中被逐步弱化的趋势没有本质性地改善。

这些问题大多是对当下工艺美术产业的定位不清晰所致,总体看有几个基本表象:1、称得上工艺美术大省的无数,强省却寥寥无几;2、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原无数,高峰难寻;3、把工艺美术与传统约等同,以传承之名模仿有余,以守正之名创新不足,中国工艺美术的当代表达与时代需求差距较大;4、无视当下工艺美术的产业本质特征,简单地把工艺美术产业理解成文化产业。因此,正本清源就变得非常必要的:

一是要明确产业属性,我的理解可以这样表述:“工艺美术产业是一个典型的,由创意思维引领、人文与科技双轮驱动的、进而带动产业集聚的技能密集型产业;兼具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承担着繁荣文化、满足需求、稳定就业三大任务;是承接一产、服务三产的主观载体,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客观载体,完全有别于其他产业,是有着属于自己独有特质的制造业”。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工艺美术产业是具有文化属性的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现阶段还不能简单理解为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文化产业。

二是要明确行业地位,记得去年学会公众号推发过一篇年轻学者的文章,题目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现代化转化的再认识》,文章开篇讲到:“中国传统手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逐步恢复以来,并没有真正进入日常生活”;接着又讲到:“当代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一度被置于脱离生活的小环境之中,既不同于常规的工业制造业,也不完全属于文化艺术行业,传统手工艺成了隔离在外的另类”;后面又讲到:“现阶段,无论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还是产品的创意与设计,中国传统手工艺依然徘徊在消费社会的边缘,大多数还游离于现代生活之外”等等。这就是年轻学者视角下工艺美术的当下。

三是要明确行业任务,繁荣文化、满足需求是工艺美术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稳定就业是工艺美术技能密集型产业特征。文化属性决定了其三大方向,就是大国重器的打造、中国符号的塑造、时代需求的引领,而当代的繁荣文化绝不是仅仅表现在单一文化属性上,而是以工艺美术产品为载体的兼具经济属性,就是创造文化需求,满足时尚消费。

事实上,疫情三年几乎打击了所有的行业,由于工艺美术双重属性的产业特质,当下生存与市场的矛盾并没有激化,转型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不迫切,如同温水煮青蛙的一般。相当一批从业者依然在原有的赛道上劳作奔波,尤其是一些省级大师们的状况令人纠结。一边是近万数量级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们千军万马地直奔独木桥,似乎,此生就是为国大师而生;另一边则是满足当代人们美好生活的、高品质的、具有“新文化”特质的工艺美术“日用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思维模式的固化,致使工艺美术的当下,仍然没有摆脱游离于“消费社会”的主流之外的尴尬境地。绝大部分资源依然忙碌在“作品思维”的赛道上,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不得不去的参展评奖,很难见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工艺精致”的、具有“时代文化内涵、艺术风骨表达、手造温感共鸣”的作品,能够超过前辈的少之又少,能够超过历史的更是极其罕见。为了称号而称号的浮躁之作从参展的作品上管中窥豹。这就是高峰难寻、产业强省难产的关键原因。

(三)时代使命

工艺美术兼具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的特质决定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五十年代行业恢复时期,其经济属性的作用更大一些,更多地表现在满足社会功能性的供给需求,在解决供给不足的矛盾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七八十年代的出口创汇时期,尽管文化属性有所显现,其经济属性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在解决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国外技术的外汇需求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使命则是让工艺美术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的主流,不仅要完成从“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1.0时代,更要走向“融入生活、引领生活”的2.0时代,去创造分享行业红利的新机遇。这个新机遇就是以“产业思维”引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快速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之中,并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同频,实现从“学术引领”到“政治引领”的共振。我们看到,仅就中国式现代化五大本质要求而言,每一个要求都能找到对标与利好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路径,似乎是专门为工艺美术而量身定制:

 1、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要求激活了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尽管近期中产阶层会有消费降级的趋势,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着眼于2035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尤其是八十后占总人口已经超过60%,这是“品质生活”稳定消费的主力军。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要求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美学”的普世认同。人们对“生活艺术化”的预期更加强烈,一定会加快从“消费功能”向“消费文化”的转型,“文人艺术”走入家庭与日常生活相生相伴,一定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

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要求极大刺激并丰富了“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与“个性化消费”的孪生相伴又恰恰满足了“人以群分”的社群经济。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要求为手工艺产业提供了新的价值机遇。消费具有温感的手工艺产品会催生“小众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现象,实现返璞归真的生产方式与当代艺术设计的深度融合。

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要求创造了产业发展的利好环境。“和平发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大保障,5%的增长目标为“生活艺术化”的高品质需求提供了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趋势不会改变,其五大本质要求与中国工艺美术未来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能否承担起这个时代使命,考验着我们业内同仁们的智慧与胸怀。机遇、现状、使命告诉我们,当下需要重点关注的,不是该不该“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型”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继续游离于“消费社会”的主流之外,更不能徘徊在“消费社会”的边缘,自娱自乐。一定要正视行业现状、珍惜时代机遇、抓住破题关键,就是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以此,打通“艺术生活化”的产业发展路径,满足“生活艺术化”的时尚消费需求。以上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做学术引领的实践探索。

三、转型方略的建构

从背景机遇到时代使命,如果跳出工艺美术自身的层级来审视,所有的客观条件都利好于中国工艺美术未来的转型发展。如果回到圈内再来审视,感觉无从下手,不是看不明白,而是各方资源大都绑在局中,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而自拔。所有的行业资源都被目前的运行体制与机制牢牢地捆绑在两条战线上各自独立奔跑的“两架战车”上。一边是工信系统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体系,一边是文旅系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体系,千军万马,年复一年,如同高考一般地牵动着各级相关层面机构的神经,致使产业资源极度分散。在这般场景下的“转型”就必须不走寻常路,建构一个与产业深度转型相适应的、可持续的体系呼之欲出:

1、强化“设计赋能”的支点作用

中国工艺美术产业“转型”的时代选题只有一个,就是从“行业思维”快速扩展到“产业思维”。以“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核心,围绕“艺术生活化”之路全面推进,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给予设计赋能以支点作用。

让创意与技艺在设计赋能的加持中实现艺术价值的最优化,让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产业转型的支点。因此必须关注三个关系:一是要关注技能与艺术,工艺美术具有技能密集型产业特征,没有技能型人才就没有工艺美术。人们个性化审美意识的提高,对工艺美术作品与产品的艺术品位的期望普遍提升。尤其是“生活艺术化”的期许,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对“手脑并用”的新解读培育技艺与艺术融合型人才;二是要关注科技与创意,工艺美术从“作品”转向产品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的赋能加持,这是工艺美术的短板。而设计本身又面临着新科技的冲击与赋能;三是关注设计与艺术,讲工艺美术一定不要忘记他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艺术设计。在工艺美术领域可谓无处不艺术、无处不设计,设计的所有赋能都聚焦并融合于“工艺”的内涵之中与外延之上。正所谓“技艺、工艺、艺术”的三位一体。

2、强化“两个转变”的助力作用

中国工艺美术要突破“行业思维”,一定要站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用“产业思维”来凝聚资源、凝聚智慧。并以此在思想与体系建构上,必须要完成两个转变:

一是要完成从“传承创新”向“创新传承”的转变,以创新引领传承,让创新成为传承的起始点与落脚点。以“创新超越、创新提升、创新创造”作为“创新传承”的目标,事实上,我们今天所有的经典都是那个时代创新的典范。

二是要完成从“产教融合”向“教产融合”的转变,“产教融合”对于诸如航天等行业的确很有意义,对于以“创意”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产业,我们更主张的是“教产融合”,以教育引领产业,不是仅仅把产业作为教学环节的补充,工艺美术的教育要以“引领产业、提升产业、创造产业”作为人才培育迭代升级的新模式。

实施“两个转变”,如同为工艺美术的深度转型插上两个翅膀,推动的过程就是新质生产力富有内涵的迭代升级过程,更是发挥支点作用、加快深度转型的必然。

3、强化“四大能力”的撬动作用

中国工艺美术一定要立足“产业思维”,毫不动摇,充分理解、认知自身所独有的“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特质,建构属于自己的支撑体系。以此,提高工艺美术的“产业创造力、行业影响力、院校创新力、人才竞争力”。客观地讲,仅就当下工艺美术的现状而言,“四大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当下的产业创造力所表现出的、在“艺术生活化”供给上的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生活艺术化”的巨大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为“艺术生活化”提供有效供给;

二是当下的行业影响力无论是社会认知度,还在学科地位都远远落后新机遇期工艺美术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不足以支撑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的主流”;

三是当下院校创新力的培育,还没有成熟的、适用于工艺美术产业未来需求的“创新思维”课程体系,不足以支撑院校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

四是当下行业内相当一批资源仍然停留在“作品”意识之中,产业与成熟的消费品市场严重脱节,赛道的错位致使人才竞争力无从考量,不足以支撑从“作品”转向“产品”。

4、强化“理念通达”的基石作用

中国工艺美术当下最为重要的“产业发展理念”,只有在“理念通达”上迈过三道坎,才能让“产业发展理念”转变成“产业的深度转型”。其中“转换理念、拥抱创意”的思维是第一道坎,“创造需求、引领消费”的使命是第二道坎,“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定位是第三道坎。

第一是思想上的理念通达,一定要聚焦在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打通“艺术生活化”的路径上:以此要完成四个转变,(1)供给思维向消费思维的转变;(2)大众思维向小众思维的转变;(3)作品思维向产品思维的转变;(4)产品思维向品牌思维的转变。

第二是行动上的理念通达,一定要聚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上”,打通“生活艺术化”的路径,以此要完成四个推动:(1)推动“场景式营销、沉浸式体验”的运营模式;(2)推动“科技成果与艺术设计”的深度融合;(3)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的案例复制;(4)推动“传统技艺、当代表现”的示范建设。

第三是运作上的理念通达,一定聚焦在紧盯国家支持性政策的走向上,打通“文人艺术步入家庭”的路径,以此开创四个教育:(1)开创生活审美教育,传播“生活美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让工艺美术走进社会,成为通识教育;(2)开创消费审美教育,传播“消费美学从科普起航”的理念,打造“生活方式样板间”,引领时尚消费;(3)开创生态消费教育,传播“消费手造、时尚传承”的理念,助推手工艺产品的价值变现;(4)开创数字消费教育,传播“理性养粉、美誉流量”的理念,助推冲动型消费向稳定型消费转化。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落脚点在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好的前提下,重在转化的造物表现上,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复活”或者“转化”,当然,只要这个时代还需求这样的“复活”。这就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在理念上通达,形成行动上与工艺美术协同。让创新成为“活化”的关键动力,以造物的理念,有勇气去摘掉“非遗”的帽子,并以此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形成当代新的IP。

5、强化“两个目标”的领航作用

五届理事会在最为艰难的2022年11月,逆行而上,接连创立了两个实现学术主张的重要平台:

一是学会在江西南昌首创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以“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为主题,将“产业思维”贯彻于大会的始终,首次提出“把工艺美术产品打造成生活必需品”的目标;

二是学会在温州首创了“手工艺50论坛”并举办了启动仪式,论坛以“艺术当随时代 手艺当领时尚”为主题,将“创新传承”的理念贯穿于始终,寻找手工艺产品当代转化的路径并形成共识:首次提出“把手工艺产业打造成为时尚产业”的目标。

以上从五个维度回答了第三个问题,怎样实现“以学术引领”推进实践探索。五届理事会用四年时间初步建构了这样一个体系,为工艺美术产业“转型”架构了两条腿走路、目标合一的推进模式:即以产业导向衔接“两驾马车”从各自的“行业思维”转向一致的“产业思维”;让非物质文化的“当代活化”与物质的工美产业,在满足时尚、文化、小众的需求上拥抱“物以类聚”的供给;共同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时尚消费品类”,以此,完成从“作品”向“产品”的转型,以“轻奢品牌”的资产属性,满足“人以群分”的、“生活艺术化”的高品质需求;实现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有效衔接“工信系统规模化生产”与“文旅系统手工生产”的产业化路径,让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的“当代活化”与物质文化的工艺美术产业供给在满足当代需求上携手相伴,实现工艺美术在产业进程中的融会贯通。

从学术主张到转型方略,是个从理念到落地的反复实践过程,尽管不同门类、不同地区、不同从业者都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转型的基本架构上应该是相通的,综上,可以高度概括为:“一个融合”,即“艺科融合”是铸就工艺美术新质生产力重要支撑;“两个转变”,即从“传承创新”向“创新创承”转变,从“产教融合”向“教产融合”转变,是工艺美术产业转型的核心动力,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三个通达”,即“理念、行动、运作”的一致性与坚定性是工艺美术深度转型的坚定基石;“四个能力”则是工艺美术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的主流不可或缺;“两个目标”则是中国工艺美术完成深度转型的成功标志。

最后用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发言:新发展需要新理念  新目标需要新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中必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以“艺术生活化”时尚消费的有效供给来满足不断增长地人们对“生活艺术化”的美好需求,即是工信系统的责任,也是文旅系统的使命。尽管四年的学术引领探索还需要伟大的实践一步步验证,我们有信心谋篇布局,始终胸怀新发展理念,始终把时代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实现传承“经典工美”,锚定“创新工美”,拥抱“科技工美”,最终走向“生活工美”  携手业界同仁一道,让中国工艺美术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的主流”。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不负时代给予工艺美术界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热点推荐

2024年度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中级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公示

关于对2024年度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中级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公示根据全省职称工作......
2024-12-18

镇平县:人才优势赋能 玉文化产业发展

没有人才就没有产业的发展。9月20日,记者走进镇平县,便感受到玉雕人才对玉文化产......
2024-12-17
0.0874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