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查询
工艺美术师
首页 >工艺美术师 >学术·文化
工美人物 褒功计划 职称评审 学术·文化
吕品田:材料观念的寻绎——《物我合一:传统琢玉工艺审美研究》序言
发布时间:2024-09-24 14:58:21      来源:工艺中国      分享:
在传统工艺的理材实践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特定审美意识和相应的材料观念。在材料选择以及因材施艺、量料取材地进行构思、加工方面,琢玉工艺尤其具有代表性。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注意到了玉石的一些天然特性,将其从一般石材中择选

在传统工艺的理材实践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特定审美意识和相应的材料观念。在材料选择以及因材施艺、量料取材地进行构思、加工方面,琢玉工艺尤其具有代表性。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注意到了玉石的一些天然特性,将其从一般石材中择选出来并加以特别的对待。这以后,玉石被用于制作礼器、饰品甚或一般用具,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天然材料。


红山文化玉龙

2014年姜坤鹏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他选择琢玉工艺为其学位论文选题,并着重关注体现其间的材料观念,由此开始作为本书主体的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在研究过程中,他阅读了大量记录或研究玉、玉器和琢玉工艺的古代文献和当代成果,也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从2015年到2017年,他先后8次赴北京、江苏、上海、河南、广东、云南等地,实地考察不同地区的玉石品种、玉材特性及玉作行业,采访和请教琢玉艺人,了解他们对玉材的认识和创作构思上的想法,系统记录其加工过程的一系列技术操作,悉心观察这当中所涉及的技艺与材料的关系。同时,他还经常到各博物馆观摩展陈实物,由古代玉作获得对质地、形制、风格和时代气息的直观感受。这些考察调研工作,为其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坤鹏的这项研究,由识玉、用玉、赏玉以及构思和加工过程的治玉攻玉几个方面展开,在梳理描述的基础进行分析,并从审美认识角度加以归纳或阐发,力求揭示琢玉工艺所体现的中国人审美地对待自然材料的一般观念。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玉”的认识,首先基于玉石材料在形状、色泽、质地、纹理等方面的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特性。在这些“石之美者”上,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蕴含在自然形态中的生动盎然的形式意趣。这种意趣与矿物学的理化指标并不完全对称。选择判断“石之美者”的重要依据在于“玉色”。以色辨玉、以色辨质作为中国人识玉的基本方式,其实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其中许多为人称道、为人喜爱的感性特质都是难以量化表述的。这就涉及到了感觉层面的认知定势,以至与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等精神因素相关联。古人追求色正、色纯、色浓,推崇细腻坚密质地所透出的莹泽温润的质感,譬如羊脂般的和田白玉。人们每每把好的玉色质感和温厚、文静、含蓄、坚贞等美好的人格品性相联系,这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审美取向颇为切合。在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影响下,玉石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材料,其重要性主要在于它和人们精神生活以及审美理想的关联,所以它是一种被高度“文”化的材料。基于对“玉”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崇尚,艺人从“相石”“醒石”开始琢玉的过程,他们以玉料的形态、色彩、质地及肌理为出发点进行构思活动。构思时,他们强调“天质为本”“立意寻势” “留神破形”,主张“美玉不琢”“挖脏遮绺”“分色巧用”“调水调色”。这些原则性的讲究,都体现了艺人对美好玉质玉色的敬惜。玉料品类丰富、形态质地各异,同类的玉料也会有形、色、质的变化,构思的过程就是要“随形就势”“顺色立意”地为一块特定的玉材找到最适合于它的题材和造型。在加工过程中,琢玉艺人则以石攻玉、切磋琢磨,通过“一材多用”“优用材料”“挤活用料”“搭配用料”等办法利用材料,尽可能做到巧用料、尽用料、用好料。从相玉到构思再到切磋的整个琢玉过程,其间所显示的“由物见人”“材为艺尊”“尽用以惜”等工艺讲究,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凝结于玉石的“物我不二”审美关系,以及诉诸特定工艺作风、反映中华审美理想的一般材料观念。本书所附访谈,通过几位琢玉大师和青年才俊对学艺历程、识玉规则、琢玉技艺等的口述,以期为正文的论述提供或可佐证的生动个案。


春秋早期鸡血色石、绿松石串饰

作为中华工匠开发物利、表达审美理想的精妙方式和雅致形式,琢玉工艺和玉器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展现于手工艺领域的思想智慧和创造才能。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认识中,玉的造化之质早已紧密地关系着一种“玉的精神”,即如意涵“九德”、象呈“六瑞”之所谓。以玉石的卓然自然品质为感性比附的“玉的精神”,与其说是客观物性的抽绎,莫如说是人类心性的投射,是中华文化理念的感性化表述,或者说,是一种比附于玉石感性品质的社会意识和审美理想。有形的物质之石由此转换为无形的精神之玉,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范或价值标准的象征。这一切,可谓崇尚心性与物性、人为与造化的和谐默契之文化精神及审美传统,在传统材料观念和理材实践上的体现,也是一应法度、原则和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因素或传统工艺核心价值在琢玉和玉器上的凝结。交融自然品质和人文意蕴的“物我不二”关系,使琢玉和玉器成为最具中华文明特征,最显中华民族文化气质,以至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最重要地位的一个工艺品类。确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先秦时期的“玉的精神”,对整个中国传统工艺实践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工艺美术史就是以不同物质材料和工艺手段追求“玉的精神”的历史。


清末翡翠制品《翠玉白菜》

有鉴于此,深入研究和发掘蕴含于琢玉工艺的一般材料观念及实践经验,是认识中国传统工艺核心价值,增进传统工艺文化自觉,推动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建设和创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学术切入点。而这也就是坤鹏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吕品田简介: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等职。

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出版《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和《社火卷》《现代构形艺术》《漫游的存在》《记忆与忘却》《传统手工艺》《动手有功》《守望理想》等著作。


热点推荐

河南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实施细则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2024-11-12

关于规范河南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申报评审工作程序的通知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有关单位:根据河南省人力资......
2024-11-12
0.0701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