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措并举推动中国文化出海
(一)探索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及全球数字时代的到来,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文创产品、游戏、影视剧等新载体不断涌现,产生了符合国际传播和年轻人审美的文化视角与表达方式,让中国文化以更加时尚、多元、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出海迎来良好机遇。”孔相卿介绍,近年来,包括钧瓷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内容走出国门,成绩斐然。例如近期在北美、澳大利亚等地热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2024年上线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都在海外“圈粉”无数。
“近年来,钧瓷在产品制作和文化传播上不断主动求变、积极创新,在釉料配方中融入当代色彩科学,在器型设计上突破传统礼器形式,借助数字窑变技术,展现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东方美学。钧瓷不仅作为国礼赠送海外政要,还频繁参加国际陶瓷艺术展,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内容,有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尽管近年来中国文化出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本地化难度较大等不足和难题。他建议,把握数字时代的“流量密码”,将AI、VR等新技术与钧瓷等非遗文化相融合,探索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同时,洞察不同地区的文化偏好,立足不同地区的市场特点制定本地化策略,激发当地共同参与创作针对性的文化产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加大国际传播力度,制定精准的传播策略,打造有重点、多层次的对外传播矩阵,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更多海外本地化团队和人才参与文化出海,创新市场化运作方式,将中国文化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高校应扛起历史名窑传承创新责任
孔相卿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传统陶瓷的传承方式较为落后,主要依赖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会传承等方式,这些传承方式导致部分历史精华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例如,历史上有名的“柴瓷”已经失传。
“传统名窑需要先进的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传承,需要高等院校参与组织研究。然而,当前传统陶瓷工艺美学的传承和创新严重不足,且受西方现代陶瓷科学技术的影响,面临困境。”孔相卿说。
高校应扛起历史名窑传承创新的属地责任。“建议由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促进我国历史名窑产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全面、系统地研究属地历史名窑的工艺美学,指导原产地陶瓷产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时,应重新编写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美学教材,通过陶瓷史研究、陶瓷科学研究和陶瓷艺术研究,培养传统陶瓷传承创新的高端人才。”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代表性历史名窑的专业企业进行传统陶瓷的传承与创新,使其成为中国传统陶瓷发展的源动力。此外,借鉴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建制,立足北方历史名窑比较集中的河南地区,筹建新的陶瓷大学,为中国陶瓷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研究基础。
二、强化传统文化宣传推动非遗进校园的两个建议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浅显,缺乏深入了解。他强调,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制作高质量、通俗易懂的文化节目与内容。例如拍摄系列纪录片,深入挖掘传统技艺、民俗风情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主题展览等活动,激发民众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树牢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自信,筑牢国家的文化根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非遗和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意义深远。他建议通过系统学习和研学实践,将非遗项目、传统艺术等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编写专门教材,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现场传授技艺,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组织学生前往非遗传承基地、博物馆等地开展研学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通过这些举措,为文化强国建设打牢坚实基础,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