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毫厘之间的果核之上,雕刻出气韵生动的万千景象,这不仅仅是对精湛技艺的极致考验,更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传承与创新。生于90年代的杰出核雕艺术家燕贺,凭借对手工核雕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从南国苏州周山村的潜心学艺,到如今在黄河之畔的郑州创立个人工作室,他以超凡的创造力与精湛入微的雕刻技艺,赋予寻常果核以不朽的艺术生命,生动诠释了微雕艺术令人震撼的无穷魅力。
燕贺出生于河南这片沃土,年少时便怀揣梦想,远赴素有“中国核雕之乡”美誉的苏州。在核雕艺术的发祥地周山村,他与这项古老而精妙的技艺不期而遇,并被其在微观世界中展现出的鬼斧神工深深折服。面对这项需要极致耐心、非凡眼力与炉火纯青刀工的艺术,他毅然选择留下,拜入名师门下,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学艺之路。
多年的寒来暑往,他在刀尖与果核的对话中反复磨砺,不仅系统掌握了以精细入微著称的“南工核雕”技法,更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中,萌生了将这一技艺带回故乡,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力的坚定决心。
带着对核雕艺术的热情与对故乡的深情,燕贺回到河南,在郑州创建了自己的核雕工作室。虽然空间不大,这里却是他挥洒创意、匠心筑梦的艺术殿堂。每天,他沉浸在雕刻的世界里,让一颗颗小小的核桃、橄榄核在他的指尖下幻化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从古典庄重的“十八罗汉”、喜庆祥和的“八宝弥勒”,到形态各异、充满灵动的“猴头”系列作品,他不断挑战核雕技艺的极限与可能性。
核雕的魅力远不止于其微型尺寸带来的雕刻难度,更在于艺术家倾注其中的创造力与炉火纯青的精准技艺。特别是在“猴头”的雕刻上,燕贺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创造性与行业领先水准。这一题材极度考验雕刻师的刀工、对形体的把握以及非凡的想象力。而燕贺更是在传统技法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他能在同一颗核桃上巧妙布局,雕刻出双面甚至三面形态各异、神情不同的猴头,每一个都活灵活现,充满生命力。这种在极有限空间内实现多角度、多形态表现的能力,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空间布局能力和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将核雕技艺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其创造性思维和领先技艺水平的有力例证。
作为一项承载中华民族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技艺在当今社会面临着现代技术如机器雕刻带来的冲击,以及年轻一代投身其中的意愿逐渐降低的严峻挑战。然而,燕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他深信,手工核雕作品所独有的那种灵动美感、刀法中蕴含的温度以及艺人倾注其中的情感与精神,是任何冰冷的机械雕刻都无法替代的。手工雕刻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匠人精神的延续,是生命与艺术的对话。
燕贺不仅专注于个人的艺术创作,更怀揣着传承非遗技艺的责任感。他积极投身核雕技艺的传承与推广,曾多次免费招收对核雕感兴趣的年轻学徒,倾囊相授,希望能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匠人,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虽然在传承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一些学徒因核雕技艺的高难度而选择放弃,但每一次有年轻人愿意投入其中并坚持下来,都让他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非遗的决心。
面对未来,燕贺表示,他将继续在核雕艺术的道路上深耕,不断探索新的雕刻技法和表现形式,将个人的创造性与传统技艺完美融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雕刻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深度的作品,用手工雕刻的温度传递非遗文化的厚重与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珍视这项指尖上的乾坤艺术。燕贺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年轻匠人坚守传统、追逐艺术梦想的历程,更是对非遗技艺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诠释。